还有不到一日的功夫,他们便能到府城了。
他们听说知府大人宅心仁厚,不仅在城外设了粥棚,还实行了以工代赈的政令。
只要家里有劳力的,每日只要肯去上工,不但自己能获得两个馍馍,还额外给一斤粮食。
有了这些粮食,他们也能养活家里的孩子。
哪怕日子过的拮据些,但只要能活着,活着等到降雨,那么后续的日子便又有盼头了。
因而他们才不愿意豁出性命去抢粮食呢,且不论能不能抢得到,若是自己没抢到食物,还丢了性命。
那失去壮劳力的家里,可怎么活儿?
这些人也懂得权衡得失,在还有活路的时候,谁又愿意冒险去做赌命的事情呢?
遂一连走了两日,路上皆十分顺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进入南杨县境内。
清晨再次出发前,老宋头便找到闺女道:“今日我们尽量避开村庄,绕道过南杨县!”
实在是,老宋头来时便觉得南杨县情况不好,他们现在又带着真么多粮食。
前几日没人打他们主意,主要他们人多势众,护卫身强体壮,一看就不好惹。
那些前去府城寻找活路的人,前路还有希望,便没必要与他们拼命。
但南杨县情况便不好说了!
首先杨县令,不允许百姓们外逃,县内却又没有赈济百姓。
百姓们没了活路的情况下,看到他们带着这么多粮食,肯定会拼了性命上前抢夺。
人在饥饿面前,会丧失理智,老宋头宁愿他们绕路,也不愿意直面这样的风险。
宋喜乐宽慰道:“爹,你放心,我已经同乔家兄弟说过了,今日我们绕道小路,不入南杨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