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德里纳河战役(БитканаДрини,BitkanaDrini)”的开端。
——哒哒哒哒哒哒哒!
“啊啊啊啊!”
“波蒂奥雷克将军,伤亡太过惨重!”
“不能撤退!哪怕死在这里,也要继续、继续、继续向前推进!”
战斗的惨烈程度,即便相隔数十公里,依然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
奥匈军与塞尔维亚军仿佛没有退路一般,正面交锋,残酷的堑壕战每天都吞噬着数百、乃至数千士兵的生命。
“呃......呃啊......”
“a...anyu(妈、妈妈)......”
奥匈士兵们被塞尔维亚军的子弹击中,倒地哀嚎,脏器外溢,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无论是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还是捷克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平等地死去。
奥匈军队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至少在成为尸体后已不再是个问题。
“不能后退!若是连这里都守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已故的弗朗茨·约瑟夫陛下?给我继续冲锋!”
然而,尽管波蒂奥雷克对塞尔维亚的复仇热情高涨,但他的指挥才能却远远配不上他的野心。他无视惨重的伤亡,不断命令士兵们冲入塞尔维亚军的堑壕。
其他奥匈军官的态度也如出一辙。
他们原本就因在塞尔维亚战线和加利西亚战线上的失败,屡屡被视作“没用的亲戚”,每天都被与精锐的德军相提并论,羞辱得体无完肤。
因此,这一次,他们必须取得成果,不惜一切代价。
当然,这只是高层的想法,而那些被迫端着步枪冲锋的前线士兵,则只能咬牙切齿地瞪着拿枪逼迫他们冲向死亡的军官,拼死向塞尔维亚军扑去。
——嗡嗡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