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府,华亭县。
不得不承认,蒙人入主中原百十年,横行暴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水利方面还是用了心思的,开凿运河,试行海运,甚至最后的灭亡的导火索都来自于新修运河导致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而陶宅镇,就是从元朝开始发达起来的,元朝修建的南北大运河舍弃了河南,直接从南直隶北上山东,这导致苏杭松地区的商业因为密集的航道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但可惜最近几年,太湖大水,吴淞河道堵塞,导致苏州、嘉兴、松江一代水患不止,难民遍地。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一位青衫文士站在码头的船上放眼望去,叹道:“吴淞不通,难以恢复。”
此人正是赴任松江同知的杨士奇,在百般苦思之后,他下定决心搭上李允熥这条可能很快就沉没,但也有可能一飞冲天的船。
来到松江之后的第一个印象让杨士奇心中颇有些兴奋,陛下择松江为基,真是慧眼如炬!
杨士奇在心里琢磨,陛下选择了松江,但如今的松江知府周继瑜、华亭知县叶福,这两人应该是刘璟选出来的。
陛下欲有所为,不论朝中,至少要有一支绝对信任的兵力,而松江府,有资格提供这一切。
太湖周边的苏州、嘉兴一代已经经历将近两年的水患,哀嚎的难民几乎处处可见,相对来说,松江府稍微好一点点,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吴淞河,松江地方能以顺理成章的借口组织人力疏通吴淞河,杨士奇转头向北看去,松江府北边是通州、淮安府,再往北就是山东。
几年大战下来,从山东南逃的难民数不胜数,这都是可能的兵源。
自负身有奇才,困居翰林多年,如今已四十余岁,更不是科举出身,杨士奇也是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这条路,这条可能翻也可能直入云霄的船。
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要全力以赴。
杨士奇小心翼翼踩着踏板下了船头,冲着来迎接的官吏招手,“去府衙。”
迎来送往的礼节,这时候并不合适,如今是拼命积蓄,以待奋发的时候。
但杨士奇在松江府衙并没有见到知府周继瑜。
此时此刻,金山卫所中,周继瑜正兴奋的和华亭知县叶福、金山卫指挥使高维、指挥同知侯鹏景讨论刚刚出炉的这支火枪。
“发射依旧繁琐,但已经简化的多了。”高维爱不释手的摸着这支火枪,“没想到孟光兄能寻到如此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