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序是跟着君珑一路来,遇事总能挑好时机,然后恰到好处的话两句,“赵太医年纪轻轻,本是前途无量,怎么说去就去了,实在叫人想不透。”他问张磊,“张大人,眼下你可查出什么端倪来?”
张磊小心答道,“回诸位大人,赵太医是在今晨被赶集的城民发现,据几人证词,约是卯正时分。当时这条道上行人不多,又逢日出,他们行至此处一眼便发现了悬于树下的赵太医。下官的寒舍距此约三刻钟的路程,听闻后便与刑房承差赶来一遭查验,初断赵太医乃是自尽。只是这条内道晚间十分僻静,眼下尚无目击者,若要判定死亡时间需仵作验尸。事关重大,下官未敢擅自下令,现场事物皆保持原样。”
听完大概,君珑与李巽问及城中戒备,漪涟趁机观察了周围地势。
所谓内道乃是离湖最近的行道,道旁栽满了苍古枫树,赵席所吊的是其中之一,几乎正对苏楼。右旁十步设有渡头,栓有一只落着竹帘的木舟,是前往苏楼的唯一途径。以渡头为基,再往右方行数十步,便是落香楼。除落香楼外,内道上再无商楼,民居零散,多分布在苏楼背处,难怪无人可证。
“发现尸体的城民居于苏楼斜后方,而市集场地在城东南方。此道虽不是必经之路,但路程最短,景色最佳,由此行经说得通。且他们几人能互相为证,并未直接接触过尸体。”张磊如此补充道。
“听张知府的意思线索并不明确,何以判断赵席自尽?”君珑摇着扇问。
张磊道,“单看尸首,死者脸微青,唇部泛白,双目稍外凸,嘴微张,乃窒息而亡之相。且并无明显外伤,也现场看不住挣扎痕迹,所以下官初步断定赵太医乃是自尽。”
君珑不甚赞同,“可赵席进苏楼不过短短三日,期间生了什么变故竟要他狠心自尽,张知府可查明了动机?”
张磊道,“这……还未曾。”
“没有动机就主观论断是否太草率?”君珑道,“何况依张知府所言仅能证明赵席或为窒息而死,有没有可能是他人绞死再先,后伪装成自尽假象?左右无人为证,若是凶手行凶后移尸,此地根本不是案发现场,又岂能让你寻到蛛丝马迹。”
就事论事,李巽以为,“确实不能断言赵席自尽,还是将尸体放下逐步查验为上。”
张磊连忙应声,赶快叫人将尸体解下平置于担架上。此一来,赵席的可怖死状看得更加清楚,煞白面孔,僵硬表情,脖颈赫然一道暗紫色的惊心淤痕,确乃窒息之相。尤其沾染上苏楼之名,有种不言而喻的古怪气氛在人群间悄然蔓延开。
有了君珑的问责在前,张磊说话尤其小心,在与仵作交换了意见后才道,“赵太医身上无明显外伤,脖颈勒痕证实是此麻绳所留,淤血偏轻,但还算正常。”如此是否可判‘自尽’,或是进一步验尸?他很为难,犹豫了两声请示,“下官愚钝,往下还请君太师赐教。”
君珑正望苏楼,闻言低笑侧头,“本师于此道不通,先前几句话不过随口臆断,岂能对张知府有所指教。不如问问沈中丞的意思?”
既然君珑发话,张磊这一问便顺理成章,“有幸得闻沈大人代审唐非一案的些许经过,下官由衷佩服。眼下赵太医这境况……呃……还请大人指点一二。”
沈序道,“张大人客气。唐非一案本官不过是代审,还要多谢三司肯给机会。反是侄小姐,当夜在大理寺的几番推测当真惊艳。不知对此案可有看法?”他打着太极就将话头推了出去,只因比较有趣。
漪涟从始至终一直在瞧赵席,哪里有心思听他们打官腔。她越看越上前,看不清又要再近两步,结果被君珑一把逮住,她讶然,“干嘛?”
君珑看向沈序,“沈中丞过谦了,有高见不妨直说。本师知晓你性子素来谨慎,旁人却不明了,别叫张知府以为你小气。”
沈序随口挖到了宝,深觉愉悦,“下官哪里有高见,拙见罢了。暂不论自尽还是他杀,赵太医眼瞅着是死在苏家大门口,怎么也该先问问苏家的意思才为妥帖。君太师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