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听后,稍加思索,点头认可道:“军师所言有理,飞险些坏了大哥的大事。不知军师有何妙计,还请教飞。”
早在宇信就任幽州牧以前,沮授便当个张飞的兵法老师。对于这个“不成器”却好学的弟子,沮授还是不厌其烦地为其排忧解难:“战国时,魏国以重兵包围赵国国都。赵王不敌,遣使入齐求援。齐王以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出兵相救。孙膑以魏之精锐尽在赵地,其内空虚为由,建议田忌向魏国都城进军,迫使入赵之魏兵回救,以解邯郸之围。田忌从之,于魏军归途埋伏,结果大败魏军。今袁绍身在北海,渤海必然空虚,将军若想取胜,何不借用孙膑之计?”
张飞闻计,当下拍掌庆幸道:“军师此计甚妙,飞当从之!”
于是,张飞命令部队改变行军方向,直奔渤海城而去。行至章武,便分兵三路,太史慈单骑赶回北海报信,并协助孔太守镇守城池;以李典之穿云骑奔袭渤海城;张飞自领其余兵马向南开进,至渤海与青州交界处的乐陵埋伏,专候袁绍军归来。
沮授为确保袁绍回师,以宇信的调兵令箭,调驻军在河间的张郃引兵向东,与李典部夹击渤海城,逼迫城中之敌向袁绍求救。
袁绍领兵在外,留守渤海城的自然不会是新近投靠的吕布,而是他的三儿子袁尚。袁尚乃袁绍爱妾所生,故而得宠,被袁绍默定为袁家的继承人。也因袁绍立幼不立长,使得袁谭和袁尚的关系相当恶劣。
袁家三兄弟,除了老大袁谭略通兵事外,其余二人皆为花花公子,根本不懂什么行军打仗。如今张郃、李典来袭,当家作主的袁尚就慌了:“二哥,张、李二将趁父侯不在,袭我渤海城,如之奈何?”
袁尚心慌,袁熙更慌:“三弟,敌人来势汹汹,而渤海城兵少,不可久守也。以为兄之见,何不向高城的大哥求救?到时咱们里应外合,必可大破来敌!”
要说这袁熙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办法确实是条妙计,可惜袁尚与袁谭有隔阂,要他找袁谭求助,那不如和城外之敌拼死一战:“不可,大哥生性小气,他岂会冒险前来相救,我看还是向父候求援为好。”
“这倒是个办法!”袁熙缺乏主见,这也是为什么袁尚和他的感情要好过袁谭的原因,“那三弟准备派何人出去送信?”
袁尚笑着说道:“吕旷吕翔二将乃尚之心腹,可使一人突出重围,前往北海求救。”
最终,袁尚以吕翔守城,派吕旷杀出城去向袁绍报信。不想吕旷出城便遇到李典,二人打马盘旋,恶斗三十余回合,李典“不敌”,拍马而走。
袁尚见吕旷突围成功,不由大喜,下令重赏其弟吕翔,又命士卒封死城门,准备坚守待援。
渤海城如临大敌,守卫坚守不出,倒让城外的张郃、李典省心不少。二将也不驱兵攻城,每日只安排兵士往来四门巡逻,以免城中再有人突围而出。
两日后,衣衫褴褛的吕旷终于抵达了袁绍军大营,被侍卫扶持着求见袁绍:“主公,大事不好了,幽州突然出兵,把渤海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三公子害怕城池有失,特命末将杀出城来报信,请主公即刻发兵救援渤海城。”
“什么?”袁绍闻讯一惊,连忙离席问道:“究竟怎么回事,速速报来!”
也不怪袁绍失态,毕竟老窝被抄,任谁都会心慌。吕旷虽为武将,却颇有心计:“两日前,幽州军大将张郃、李典分别率军从东、北两个方向夹攻渤海城,来势之猛,出乎我军意料。因城中兵少,三公子担心不能久守,故特命末将突围前来求救。”
渤海城外究竟有多少幽州军,吕旷根本不知道,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奉袁尚之命前来求救,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服袁绍回援。至于用什么手段来说服袁绍,就无关紧要了。
袁绍了解情况后,第一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宇信卑鄙无耻,不敢明面上进攻渤海,专干偷鸡摸狗、抄人家老窝的龌蹉勾当:“麴义、韩莒子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