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庸一边下令让老兵们加速修复浮桥,一边搭乘木筏过河,火急火燎的往县城赶去。
先生们的提醒,让陈庸意识到自己确实个蠢货。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陈庸,主要是来到大燕朝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单打独斗,衙门给陈庸带来的,更多的是麻烦,比如说死掉的曾主簿。
这就导致衙门这个概念在陈庸的脑海中相当的单薄,不管做什么,碰见什么难事儿,陈庸都没想过要向衙门求助。
但不向衙门求助,不代表衙门就是个废物。
相反,县衙作为大燕朝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甚至大燕朝为了高度收拢权力,还会往县衙派遣中央文官,俗称“知县事”。
这个“知县事”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权力比知县大的多,民间一般戏称这种官员为地方太上皇。
由此可见,大燕朝的皇室对于地方权力的把控有多么的重视。
北庄县虽然没有知县事,可作为广陵府境内人口面积数得上号的大县城,衙兵的数量很多,几乎是隔壁安和县的三倍。
养这么多衙兵,若是没有出色的业绩,是不太好跟上头交代的,而且也会影响到来年朝廷拨发的军费。
此前曾主簿主事北庄县的时候,与土匪勾结极深,一年下来稍微演几场戏,就能把完成朝廷下达的指标,拿到全额的朝廷拨款,再加上土匪方面的孝敬,养着数量庞大的衙兵,压力不大。
随着陈庸踏平破燕庄,北庄县的财政收入凭空少了一大截,沉烟坊提供的税额,还不足以填不上这部分的空缺,县老爷不用指望这部分的收入,因为他要的是政绩,管辖范围内少了一个大型土匪寨,带来的政绩影响,可比从土匪那儿获取的孝敬钱重要的多得多得多。
何况北庄县现任的知县老爷,从来没得到过一分土匪孝敬的钱,破燕庄没了,他是最高兴的。
可下面具体办事儿的就不会这么想,尤其是具体办事儿的小吏跟数量庞大的衙兵,土匪孝敬的钱才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光靠衙门一个月发的二钱银子俸禄,养活一大家子是很困难的。
陈庸出发前,九如先生把这里面的门道跟他细细说了一遍,陈庸才终于明白,为何自己这边剿匪行行动搞得如火如荼,衙门方面却没有任何动静。
感情衙门这些人,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去了县城,莫着急去见县令,而是找县尉。”九如先生交代道:“安抚好一县之地的军事长官,下面的衙兵才会愿意帮你办事儿。”
“直接找县老爷,即便他能派出衙兵,但那些衙兵多半不会认真办事儿,搞不好还会在背后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