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张良不太满意的地方了——诛连。

    当年编撰秦律的时候,天下间的风气还是“亲亲相隐”,而儒家等学说也是较为提倡“亲亲相隐”,甚至对其有所赞赏的——但这对于法家来说,的确算是一种质疑。

    商鞅为了让天下人不敢亲亲相隐,所以就制定了“株连”这个政策。

    这个人若是违背了秦律,而你身为他的邻居亦或者亲属却没有举报他,那么你便同样是违背了秦律的人,要受到株连,受与这犯人一样的刑罚。

    赢野听到了张良的话后,对他语气中略微有些不满的事情并没有在意。

    别说张良了,就这点小事都要株连,他自己都觉着有些不合适,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便依照秦律处死这人吧。”

    本来听到嬴政的话,那管事是十分紧张的,但——当赢野说完之后,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毕竟要杀他,就必须是将他交到廷尉府——而后由丞相署、以及皇帝陛下统一进行批阅,一般来讲,这种事情轮不到皇帝亲自去看,皇帝顶多就是签个字,表示自己知道了就行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多时候,给犯人定下了死刑之后,都会标注“秋后问斩”的原因。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因为要堆积一年的死囚犯名单,然后送到丞相署,等着丞相审视完了之后签字,再等到这命令传回来之后,就可以将那人杀了。

    一来一回,差不多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

    而这一年的时间也是留给这些死刑犯的时间——让他们托关系买自己命的事情。

    这管事想到这里,整个人心里便松了口气,但脸上却依旧是要露出一抹害怕和畏惧的神色,口中甚至大声喊着“饶命”之类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