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便是“牛李党争”。
这是一场绵延近四十载,贯穿中、晚唐的政治斗争。
它起于唐宪宗,直至唐宣宗时期才落下帷幕。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核心,成员大多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庶族官僚;
李党则以李德裕为首,多为门阀世族出身。
两党在官员选拔、藩镇处置等诸多朝政大事上,分歧显著。
牛党看重科举,认为这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党则更倚重门第,强调家族出身才是硬道理。
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牛党采取姑息政策,力求稳定局面;
李党则坚决主张强硬平藩,以加强中央集权。
党争初期,牛党占据优势,朝堂上多是他们的声音。
到了唐武宗时期——也就是当今皇帝——局势发生了逆转,随着李德裕被召回中央,李党再次得势。
“难不成是牛党之人将我点为进士?”
黄举天稍作思索,便觉得这想法站不住脚。
“像我这样出身庶族的考生,本届没有一百也有五十……此次来长安赴考,我也未走任何牛党官员的门路。”
更何况,除了策论,他上交的答卷几乎一片空白。
牛党之人再怎么与李德裕针锋相对,也不至于选中一个鸭蛋吧?
第二个关键词,是“武宗抑宦”。
自唐玄宗起,宦官便开始干涉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