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受过表彰后,口碑好了很多,很快就借了辆牛车回来。

      两人把竹子捆成捆,抬了下去。

      直到天色完全暗了下去才总算是把今天砍的竹子弄回了家。

      看着灰暗的天色赵振国也不留狗剩,给他割了一小块腊肉让他带回家吃。

      狗剩也不跟赵振国客气,拎着东西走了。

      晚饭是宋婉清做的,怎么说呢,不难吃,但是也不太好吃,主要是宋婉清穷惯了,做饭舍不得放油放盐,赵振国吃起来觉得不够重口。

      第二天一大早赵振国起床把弄回去的竹子划开,劈成竹条。竹子的韧性很好,在这个时代用来编制东西无疑是最好的。

      宋婉清并不知道赵振国这是在忙活什么,她问了,但赵振国卖了个关子,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至于到时候是什么时候,那就是到时候...

      正劈竹条的时候,赵大哥给赵振国送来了一车麦秸秆。

      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七十年代已经在推广大棚。

      但这里实在太偏了,赵振国从镇上跑到县里,都买不到塑料大棚膜。

      没办法,他只能交代赵大哥,帮他找点麦秸秆,用这个当薄膜的低配版。

      赵振国把麦秸秆变成麻花辫,然后再编织成草墙,宋婉清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扑哧一下笑了,说她来。

      果然,宋婉清编得比他好多了。

      更让他意外的是,来帮忙的狗剩也比他自己编得好。

      没一个小时,一块一人多高的草墙就编好了。

      麦秸秆墙是在五天之后大致完工的,接下去的事情就比较麻烦了。

      赵振国需要去山上去砍些可以做木桩的树,用来定桩。不然就算是有草墙也不会稳定,说不定风一吹雨一淋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