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各家各户都忙碌了起来,赵丰年家的三亩地有一亩水田,这时候要赶着下谷子育秧,另外两亩地就在竹林地旁边,雪化了后露出了青翠的麦苗,小块地里的菘菜已经不剩多少了,年后赵来贺全拔了,不时便要去翻地,等着再过不久下豆种。

    “这豆子不好吃,一股子腥味,吃多了还要放屁,要不是顶饱,谁吃这东西呢。”巧娘坐在门口挑出坏豆子,见赵来贺一身泥,便又问,“都播下去了吗?田里水都足的吧?”

    “足的,雪化在了田里,我拦了田坝,好多蝌蚪跟田螺,还有泥鳅,有志带着村里好些孩子都在抓泥鳅。”

    “那玩意跟豆子一样,都腥得很,除非用油炸,否则可不好吃。”

    “好歹是份肉,豆子也好,刚开始大家还不肯种,那年要不是种了豆子,估计大要饿死好些人,能饱肚子的东西都好。”

    也是听到这里,赵丰年才知道,这个时代,黄豆还只拥有最原始的饱腹作用,又或许,只是在这个小地方才如此,其他地方也许早有人发现了大豆的种种吃法也说不定。

    “娘听说过豆腐吗?”

    “什么豆腐?外面冷,宝儿还是在屋里玩。”巧娘连忙放下豆子,作势要牵他回去。

    赵丰年摇摇头,将自己的专用小马扎放下,“我不冷,我坐在这里陪娘一起捡豆子。”

    巧娘只好作罢,又摸了摸儿子的手,确定是暖的,这才放心,“宝儿真乖,都会帮娘干活了。”

    赵来贺也笑,心里打定主意等农忙过后要上山多挣点钱,给儿子补身体。

    “娘还没回答我呢,娘听说过豆腐吗?”

    巧娘看了丈夫一眼,看他也是一脸茫然,“豆腐是什么?宝儿从哪里听来的?”

    “听三叔读书听来的。”

    夫妻俩并没有怀疑,赵来庆确实喜欢在屋里读书,读得摇头晃脑的,看着就晕,许是宝儿刚好听到就记住了吧。

    “咱们宝儿真聪明,一看就是个读书的料子。”两人当即决定等天暖和一点立马送儿子去读书。

    赵丰年心里已经有了打算,也只等着先去读书。

    临县有三家私塾,一家县学,县城的私塾跟官学不考虑,除此之外,最近的是陈家湾陈秀才办的,再远一点就是顾家村的顾秀才了。

    陈家湾的陈秀才,也是赵来庆的岳丈,毕竟离得近,收费也是几家私塾中最便宜的,村里有一两个人家想送孩子去学字,几乎都是送到陈秀才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