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沙哑,却依旧中气十足,在这朝堂的每一个角落回响,声声如锤,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充满了愤慨与坚定,仿佛是一位坚守阵地的战士,在发出最后的呐喊。
另一位大臣则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局势确实危急万分,敌军已然兵临城下,虎视眈眈,但我们怎能如此轻易地放弃?投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百姓的遭殃,我们应当慎重考虑,切不可意气用事,要为国家的存亡延续寻找一丝生机啊。”
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那紧锁的眉头仿佛承载着整个韩国的重量,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艰难挤出,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而那位提出投降的大臣在众人的斥责下,面色变得更加苍白如死灰,眼神闪烁不定,不敢直视众人那愤怒与失望的目光,他的嘴唇微微颤抖,试图为自己那怯懦的提议辩解:
“我……我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危着想啊。眼下秦军如此强大,我们的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让更多的将士白白流血牺牲,百姓也会遭受更多的苦难。若能通过投降换来一时的和平,保存我韩国的一丝元气,日后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啊……”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几近蚊蝇之声,显然连他自己都对这番说辞没有多少底气。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各方观点如同水火,互不相容,相持不下。
韩王安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王座上,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静静地看着大臣们的争吵,一言不发。只是他似乎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权衡着投降这一选项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脑海中犹如有两个小人在激烈地争斗,一个诉说着尊严与荣誉的重要,一个描绘着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终于,韩王安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之色,张开嘴,声音低沉却坚定有力地说道:“我韩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容侵犯,我们绝不轻言投降!我韩氏一族,自建国以来,历经风雨,怎可在此时向秦国低头?众爱卿,当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共抗秦国,守护我韩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子民!”
随后,韩王猛地站起身来,高大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格外坚毅。
他环顾四周,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的脸庞,那眼神中燃烧着的决心仿佛具有感染力一般,让整个朝堂都为之一振。他大声说道:
“我大韩绝不向秦国屈服!我们要与秦国决一死战!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要让秦国知道,我韩国的骨气尚存,热血未冷!”
他的发言掷地有声,在这殿堂内久久回荡,仿佛是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驱散了些许笼罩在众人心中的阴霾。
韩王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心田,让大臣们原本低垂的头颅纷纷抬起,他们的眼中渐渐闪烁起了决心的光芒,那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尊严的捍卫。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出列,他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大王,据可靠消息,三国联军已经在路上,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数日之后便可抵达新郑城下。只要我们坚守城池,顽强抵抗,撑过这几日,援兵必至!届时,内外夹击,秦军必败无疑!”
韩王安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亮光,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好!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我们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三国联军的到来。传我命令,即刻加强新郑城防,增派士兵日夜巡逻,修缮城墙,补充箭矢滚木礌石等防御器械。同时,从后方紧急调运粮草、武器,务必保证新郑城内粮草充足,武器精良!任何人不得懈怠,违令者斩!”
大臣们齐声应和,那响亮的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仿佛是对命运的宣战。
韩王安的话语和三国联军数日后将至的消息,如同定海神针一般,让朝堂上那喧嚣混乱的局面渐渐平息下来。
大臣们纷纷跪地,叩首请命,表示愿为国家效命,与敌军决一死战,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退缩半步。他们的眼神中又燃烧着熊熊斗志,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穿透层层乌云,洒在韩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