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了,波蒂奥雷克上将。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
“是,陛下。这一次,我绝不会辜负您的期待。”
1913年9月3日。
晨曦初现,奥斯卡·波蒂奥雷克率领的奥匈军再次跨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德里纳河,对塞尔维亚军队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奥匈军的目标是迫使正在奥匈属地伏伊伏丁那(Vojfodina)发动攻势的塞尔维亚军撤回本土,以保卫奥匈帝国的领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们要攻陷贝尔格莱德,彻底毁灭塞尔维亚,以此完成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复仇。
“轰!轰隆!”
“进攻!进攻!把那些塞尔维亚杂种赶回他们的老巢!”
“再也不能让祖国和陛下面对耻辱!”
与前几次战斗的狼狈不堪不同,这一次,奥匈军和波蒂奥雷克目光凶狠,倾尽全力发动攻势。
他们不仅在第一次、第二次攻势中惨败,还让塞尔维亚军队展开了反攻。这一次,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洗刷过去的屈辱。
更何况,作为指挥官的波蒂奥雷克已收到弗朗茨·斐迪南的严厉警告——若这次仍旧失败,他将被解职。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将士兵们不断推向前线,与塞尔维亚军死战到底。
“普特尼克元帅!德里纳河方向的奥匈军源源不断地涌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防线很快就会被撕裂!”
“......都是我的错。我就该坚决反对首相的进攻命令。”
面对德里纳河前线传来的紧急求援,正在斯雷姆(Syrmia)指挥作战的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元帅(RadomirPutnik)脸色阴沉,低声喃喃。
事实上,塞尔维亚的斯雷姆攻势并非他们自愿发动的。
奥匈帝国的斯雷姆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隔着萨瓦河,而塞尔维亚军不仅缺乏弹药,甚至连架设跨河桥梁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越过河流发起攻势了。
“首相,俄罗斯人还在不断催促我们进攻。”
“该死,什么进攻?!我们连自己的国家都快保不住了!他们要是想让我们发动攻势,就先给点支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