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渡河!是时候向那些刺杀陛下的塞尔维亚人降下审判了!”

    1913年8月1日。

    在前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的号令下,约46万奥匈帝国军队跨过德里纳河(Drina)和萨瓦河(Sava),对塞尔维亚王国发起进攻。

    “塞尔维亚的儿郎们,你们的祖国正陷入危难!拼死奋战吧!”

    塞尔维亚举全国之力,从七岁孩童到年迈长者,所有能战斗的男人皆被征召,共动员约42万兵力,在曾于巴尔干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Putnik)元帅指挥下,迎战奥匈军队。

    最先掌握战局主动权的是奥匈军。

    普特尼克原本推测奥匈军会直接渡过多瑙河,直扑贝尔格莱德。然而,奥匈参谋总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ConradvonH02tzendorf)选择从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一带的突出部发起攻势,精准击中了塞军的薄弱点。

    尤其是奥匈军渡河的区域,恰好是塞尔维亚境内少有的平原,使得塞尔维亚守军难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一旦塞军急行增援,奥匈军甚至可以反包围他们。

    赫岑多夫显然打算将塞军引入圈套,然后一举围歼。

    然而——

    “奥匈军想把我们引入陷阱?或许......我们可以反利用这一点。”

    塞尔维亚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他在巴尔干战争中屡建战功,甚至被授予只有胜利将军才能获得的尊号——“沃伊沃德”(Voivod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普特尼克没有贸然陷入奥匈军的陷阱,而是将防线后撤至平原后的河流与山区,并强行军96公里,仅用48小时便完成兵力重整。

    紧接着,他率军向正在静候塞军到来的奥匈军发动了猛烈炮击。

    轰!轰隆!砰!

    “波蒂奥雷克司令,塞尔维亚军的攻势太猛了!这样下去,我们不仅无法反攻,反而会持续承受损失!”

    “可恶!这不可能!对手只是塞尔维亚!论军力、论装备,我们都占优!为什么......为什么会被他们压制?!”

    原本夸下海口,扬言“两周内踏平塞尔维亚”的波蒂奥雷克,此刻已是惊慌失措。